近日,有学校在校园拉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也,亦师者之幸也”的横幅,引发了一番争议。学校借用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名言,表达看重“英才”、追求教育理想的心情,为何会招来质疑?

  先看看孟子为何会发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文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有机会教育“英才”就能乐成那样?这要结合孟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在他生活的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人才是绝对重要的国家实力。所以,孟子还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虽大国必畏之矣”。

  但问题是,那个时候战乱不休,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生存都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可以说,正是因为人才选拔机制的单一化,人才上升渠道堵塞,导致“英才”难现,才使得孟子颇感人才的稀少与可贵,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并发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的感概。

  今天谈论“英才”,一定要认清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时代。否则,很容易出现常识性的认知错误。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尽管还有着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延续,但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已经有了沧海桑田之变。今天,我们谈论“英才”,必须看到时代的变化,否则,很容易出现常识性的认知错误。具体而言,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对自身所处的时代需要有四个方面认识——

  1. 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消失了。今天的阶层划分、职业分工虽然远比传统社会复杂,但不再依据血统、出身等因素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有着法律的强制性保障。

  2. 当今是注重人力资源的时代。人力资源理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1954年,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此进行了明确界定。他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必须经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开发利用,并且给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毫无疑问,现代教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开发人力资源,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开发,也是个人意义上的潜能开发。

  3.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接受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享有的权利。面对不同出身、不同资质的孩子,履行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使命的学校没有“挑选学生”的权力,否则就违背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当然,这也是违法之事。

  4. 社会人才观变得更加多元。无论是古代的察举制、科举制,还是现代考试选拨制度,都力图改进人才选拔的方式。但更有效的人才选拔,一定是基于更加多元的人才标准。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即一方面拓展人才成长通道,另一方面实施更为多元的教育评价,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成为现实。

  那些只盯着“好生源”、到处挖“好学生”的学校,是在追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之乐吗?

  孟老夫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慨,深得后世教育者欢心。很多人因此觉得,能否享受教育之乐,关键要看教的是不是“英才”。甚至认为,学校只盯着“好生源”、到处挖“好学生”的做法有理可循,无可厚非。

  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样的教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今天是落后的,在将来是要被淘汰的。

  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再也不能回避这样的理念:真正的教育是“不拘一格育人才”,真正的教育之乐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发展。如果学校还是“以分数论英雄”,今天以及将来,还会有很多孩子像爱迪生、梅兰芳小时候那样,或被学校退学,或被老师“嫌弃”,令人心痛地被僵化、狭隘的“英才观”排斥在“英才”行列之外。

  其实,还有比教育“英才”更多的方面,能让教师收获“君子之乐”和“师者之幸”。

  能够教“天赋秉异”的学生确实是很多教师的由衷期望。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师生间默契互动,每次考试自己的学生都遥遥领先,那么确实会让教师产生极大的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

  不过,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师者之幸”远不止于此。

  蒲公英评论作者童文玲说,教师如果丢弃某些世俗甚至功利的看法,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看作是值得欣慰和庆幸的事情,是不是更容易获得“师者之幸”呢?教师的职业价值更多的体现在育人效果上。对于生源差的学校,能将学生送入高校自然是体现教师价值的良好方式,可让他们成为人格独立、具有良好品质的个体进入社会,不也是体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绝好方式吗?

  蒲公英评论作者李兴旺认为,真正的“君子之乐”、“师者之幸”,应该是充分感受到教育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记住他。要得到这样的幸事,就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禀赋的基础上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并得到最大的发展。只以得到“英才”为“幸”的教师恐怕是得不到这样的回报的。

  结语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具备在某一个领域成为“英才”的可能性,而教育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充足的空气、水分与阳光,将每一个“平凡普通”之人,教育培养为不同意义上的“英才”。如此,既是“学生之幸”,也是“师者之幸”。(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编辑史亚雄制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