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带一路》是对“一路一带”战略提的权威系统的解读之作。《读懂一带一路》从历史、地缘、经济、外交等不同视角出发,从蓝图到施工,从回顾到反思,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现任官员、经济学家、领域学者抽丝剥茧,从各层面将“一带一路”的大格局战略以庖丁解牛的手法,一一细致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首倡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而被称为“厉股份”。
林毅夫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编者简介
智石经济研究院:新型智库专业化践行者,“中国智库领导力交流项目”首期成员单位。
前言
“一带一路”为中国经济带来重要增长动力
厉以宁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张燕生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秘书长
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及“一带一路”,指出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一带一路”列为2015年重点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毫无疑问,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落地实施的关键年。
厉以宁:沿线国家相互信任,“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好
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意味新变化,也意味着新机遇。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
谈到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的发展,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来看,关键是制度创新,要复制一批可以推广的模式,海上、陆上的“一带一路”,都在上海自贸区的影响下发挥作用。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贸易和投资并重,不是单纯为了贸易,也不是单纯为了投资,适合投资的就投资,适合开展贸易的就开展贸易;
第二,中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做,把基础设施搞好,对整个路线将来的畅通是有好处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如此;
第三,中国要跟沿线国家更好地合作,更好地谅解,这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拿出相互信任、诚意,这样“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好。
林毅夫:“一带一路”为新常态经济提供多元增长动力
在“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我们有实现8%增速的潜力,达到政府工作报告所讲的7%左右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做得好,会比7%还要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等中低端产业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我国还有没有新的增长动力?我们当然还有比较优势。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仍有多方面增长动力来源,“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正是重要经济增长动力之一,水泥、钢铁、电解铝,随着“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会创造很大的市场需求。
其他经济增长动力来源还包括,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产业、材料产业、精密仪器等;互联网的新业态,例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快递业务等;新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传统加工业则可以转移出去,扩大机器设备、中间部件的外销市场等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差异大,很多国家基础设施非常差,市场不完善,我国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和设备先进、经验丰富,将为工业化基础比较弱的国家带去新的工业化发展机遇。
张燕生:“一带一路”体现新体制、新格局、新优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培育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无论是新体制、新格局还是新优势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都有充分体现。
“一带一路”的内涵是,新常态的中国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进入到亚太和欧洲,构建贯穿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为什么中国要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走出去?因为依靠鼓励出口和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是小经济模式,对于中国作为大国来讲,下一步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多会推动进口和出口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工业、农业、服务业并举,西方发达国家、转型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开放并举的新战略。
2014年12月,习近平主席视察江苏省时提出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四个全面”都在发展“一带一路”的新理念上有所体现: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要翻番,要从全球视野思考,推动周边欠发达人口、国家和地区都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在国内和周边合作中都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推动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在“一带一路”方面推动市场规则、公平竞争;四、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也要按照国际的规范、标准开展合作。